氢能汽车销量惨淡-氢能汽车销量
1.美国加州通过卡车零排放法规,中国氢能车企如何跟上市场节奏?
2.氢动力汽车加速到来,多少钱你会考虑买?
3.氢能源产业链或将爆发,细分行业龙头迎来发展良机
4.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5.宝马公布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细节,氢能乘用车市场是否迎来爆发?
美国加州通过卡车零排放法规,中国氢能车企如何跟上市场节奏?
加州空气委员会(CARB)上周批准了一项全球首创的规则,要求卡车制造商从2024年开始从柴油卡车和厢式货车过渡到零排放卡车。
新规定适用于从2b级(比如福特F-250)到最大的8级卡车和拖拉机(不包括轻卡)。这项规定开始时比较温和:在2024年,只有3%的2b和3类卡车、7%的4?-?8类卡车和3%的7和8类拖拉机必须是零排放的。但是从此后开始的10年里,在加州销售的4?-?8类新卡车和面包车的一半——包括从物流车到最大的垃圾车——将必须是零排放的。CARB表示,到2035年,该州销售的55%的2b-3类卡车,75%的4?-?8类卡车和面包车,40%的7?-?8类卡车拖拉机必须达到零排放目标。
在未来几个月中,CARB还将考虑两项补充法规以支持上述行动。第一是对烟雾主要产生物之一氮氧化物(NOx)设定严格的新限制。第二是要求该州的大型车队每年都要增加车队中电动卡车的占比(即卡车使用者的购买方零排放汽车法规)。
这意味着加州该法案同时从卡车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两端推进零排放发展进程。这一大胆而及时的举动为美国乃至世界树立了清洁卡车的标准,这也是美国少有地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此前美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一直都是“放养”。这条法规向车企、运输车队和投资者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投资零排放卡车的时候到了。
应当注意到的是,由于卡车长途重载的特性,对比纯电动卡车,燃料电池卡车更能胜任货物运输的任务。因此,该法规更大可能成为加州乃至美国氢燃料电池卡车市场竞赛的发令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CARB欢迎中国的零排放卡车进入加州市场。
乘用车之后,加州有望再次成为氢能重卡领导者
加州是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吃螃蟹者。一直以来,加州是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单一市场,直到2019年被韩国超过。至今,加州也还是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地区,其中以乘用车为主,商用车保有量十分有限。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2012-2019年销量?来源:加州燃料电池合作伙伴组织
CARB认为,卡车是汽车造成的最大的空气污染单一来源,尽管在加州注册的3000万辆汽车中仅占200万辆,但却造成了70%的烟雾污染和80%的致癌柴油烟尘。加州的法令将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强制性的法规将加快加州零排放卡车,尤其是燃料电池卡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空气委员会Mary?Nichols说,“几十年来,乘用车变得更高效和清洁,但我们的交通系统的另一半——商用车在清洁空气方面几无改进。柴油汽车是经济发展的主力,我们需要它们作为一些最弱势社区中持续存在的不清洁空气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现在是时候了,技术在这里,因此对投资的需求也在这里。”这个法规体现了七十五岁的Mary的思路:目标要宏伟,以促使技术和政策的大步跟进。
Mary?Nichols在线主持会议
“加州是一个正在走向电动化的创新地区。我们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柴油排放的问题。”加州环境保护局局长Jared?Blumenfeld说。
对于加州而言,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燃料电池卡车规模性示范应用的案例,加州有望再次成为氢燃料电池卡车的领导者与示范者。
中国厂商能否跟上加州的市场竞争?
中国是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的规模领先者,保有量已超过6000辆,但主要以客车和中小型物流车为主。进入2020年后,国内发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距离推广示范仍有一定的距离。
国内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成绩显然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当记者问Mary?Nichols对中国的同行们想说些什么,Mary说道,“我希望其它国家加入,与我们一起建立全球的电动卡车市场。”也就是说,加州欢迎中国的氢能汽车进入加州汽车市场,这对于国内厂商而言是个好消息——前提是能够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
目前在美国氢能重卡领域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尼古拉已经先声夺人,丰田、现代也以各种方式积极布局。
尼古拉取的是生态圈模式。通过“以租代售”、完善的加氢站网络和加氢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丰田取了合作模式。丰田汽车北美分公司与美国卡车厂商肯沃斯(kenworth)合作开发的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正式亮相。该卡车将投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港的货物运输之中。
现代目前更倾向于出口模式。现代汽车公司在2019年亚特兰大举行的北美商用车展上推出了氢燃料电池卡车和拖车组合,并表示正在考虑进入美国商用车市场。
市场机遇已经确定,中国厂商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军这个市场。在美国氢能重卡市场,各种模式都已有先例,也都还未通过市场的验证。如何打入美国市场,除了现金的技术之外,还必须寻找到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一直以来,国内的汽车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在商用车领域。但在新能源领域,中国车企们迎来了新的机遇。比亚迪的电动卡车在美国扎根就是个一个案例。
2020年1月,比亚迪宣布在奥克兰港为安海斯-布斯公司(百威啤酒母公司)交付了第二代8TT?8级电动半挂拖车,这是在美交付的第100辆纯电卡车。在美国有特斯拉等电动卡车厂商的情况下,比亚迪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连庄全美最大的纯电动卡车生产商的宝座,这是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不可想象的情形。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逐步开放,在数十年“引进来”之后,国内车企必须“走出去”,真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是最好的赛道。比亚迪已经证明,中国车企即使在商用车市场,也并非不能与外资品牌正面竞争。加州开放氢能卡车市场就是国内厂商走出国门,冲向世界的一个良好机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氢动力汽车加速到来,多少钱你会考虑买?
[汽车之家?行业]?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氢能已成为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战略产业。9月8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市氢能产业政策和项目发布会举行。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简称:《规划》),同时,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也在会上揭牌。
《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目标:2023年前,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2025年前,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按照《规划》,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用“一环一轴两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其中,“一环”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挥房山区、天津和河北张家口区域的优势,形成多渠道、一体化环北京供应链;“一轴”将依托海淀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全国领先的氢燃料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标准;“两区和多点”是指在延庆和昌平作为北部重点示范区、大兴为南部重点示范区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全市范围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运行区域,带动跨区域的物流、长途客运等重点发展领域潜力的释放,形成多点覆盖,经济区域联动的发展态势。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在会上揭牌。大兴作为北京南部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立足“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目标建设具备国际标准的氢能示范区。嘉清新能源、明天氢能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此落户,清华工研院、水木博展、海珀尔等具有氢能产业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入区发展,基本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生态。目前,示范区已建立首期规模20亿的氢能产业基金。 活动现场还有多个项目同步签约落地,其中包括:大兴区与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系统项目;北汽集团发布《北汽福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战略》;北汽福田发布32T液氢重卡;北清智创(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组建北京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联合体;中石油、北汽福田70兆帕加氢站项目,北汽福田、中石化、轻程物联合作项目签约等。编辑点评:
氢能是有效促进交通工业等领域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汽车动力转型的重要方向,而政策恰恰是影响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氢能源汽车销量已经从10辆发展到2700余辆,取得初步成果。继电动车之后,氢动力汽车即将加速到来,你会考虑买吗?(文/汽车之家?翁萌)氢能源产业链或将爆发,细分行业龙头迎来发展良机
新能源 汽车 被“续航技术和充电技术”两座大山压着,行业发展受到限制,而氢燃料 汽车 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各国最有可能普遍推行的能源出行方案。
实际上,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低碳化、无碳化及低污染作为能源政策的目标。而氢能源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并且无污染的理想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和细颗粒物的排放,各国纷纷将氢能源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战略方向,2020年已有20个国家或联盟制定了《国家氢能战略》。
氢燃料 汽车 是氢能源应用的一个行业案例,氢能产业链还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以及下游加氢站等多个环节。目前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能占到80%以上,但国内制氢端氢能供给约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下游可开发潜力非常大。作为清洁能源最理想的能源方案,氢能源产业链大概率将站上投资风口。
上游“制氢”丰富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手段多样,但主要通过化石能源获取,目前全球平均氢气有48%来源于天然气、30%来自于副产氢,18%来源于煤炭,而中国的氢能源结构恰恰相反,由于禀赋以煤炭为主,煤制氢占比62%,天然气制氢占19%。制氢的方法不同,获取成本也不同。
我国的煤炭丰富,煤制氢技术是目前主流的制氢技术之一,其技术路径是煤炭通过气化转化成合成气,再经水煤气变化分离处理,提取高纯度的氢气,其获取成本比其他化石能源要低,成本在0.9-1.2元/每立方。煤制氢相关的企业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以及中国石化(600028)等。
目前市场较低成本的为焦炉煤气制氢,焦炉煤气制氢是炼焦的副产品,其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节能降耗等优点,获取成本仅在0.7-1元/每立方,远低于其他制氢方式。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国内焦炭产量占据了全球六成份额,制氢丰富,这方面的龙头企业包括美锦能源(000723)及中国旭阳(01907)。
而国内因缺乏天然气,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天然气制氢份额并不高。天然气制氢主要分为蒸汽重整制氢、绝热制氢、部分氧化制氢、高温裂解制氢和自热重整制氢。目前国内外主流制氢方式是蒸汽重整制氢,制氢成本相对较高,在1.3-1.5元/每立方,高于煤制氢的成本水平。
电解水制氢是在由电极、电解质与隔膜组成的电解槽中,在电解质水溶液中通入电流,水电解后,在阴极产生氢气,在阳极产生氧气,主要成本为电费,但由于耗电量大,成本高昂,在所有制氢工艺中较高,达到3元/每立方。近几年来,风电及光伏等新能源崛起,为该工艺带来了成本下降,主要上市标的为上海电力(02727)及节能风电(601016)。
从目前主流的制氢工艺看,煤制氢和焦炉煤气制氢是成本相对较低,且储量较大,最有效的制氢方式。而各国都在加大对氢能源的政策支持及资本投入力度,2021年国内多个省份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为上游制氢企业带来快速发展良机,利好煤炭龙头及焦炭龙头的氢能布局。
中国旭阳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货商,规模优势明显,该公司充分利用焦化产业副产品氢气,开拓制氢业务。该公司近期动作频繁,如携手河北定州市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打造氢能产业基地,目前定州园区氢能项目一期氢气纯化及充装系统产能为1.2万立方米/天,2020年7月已投产。
中下游的“发展瓶颈”
储运氢技术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氢的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而我国目前储存氢能的方式有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两种,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尚处于示范阶段,目前主流的为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技术相对成熟。
智通 财经 APP了解到,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及充放速度快的特点,但储氢量较小,储氢重量仅为瓶重的1%,主要分为三种,车用储氢罐、运输储氢罐、固定式储氢设备。由于氢能源车发展,车用储氢罐为主要的方式,70MPa碳纤维缠绕Ⅳ型瓶是国际主流技术。
而国内而言,技术相对落后,35MPa碳纤维缠绕Ⅲ型瓶是主要的储氢方式,但35MPa储氢气瓶技术已基本成熟,70MPa逐步应用及推广,有望实现和国际接轨。该领域的参与标的包括中材 科技 (002080),拥有几十种规格35MPa氢气瓶,沈阳斯林达储氢瓶年产能为70万只,生产的70MPa氢瓶已通过型式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储氢是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储氢的方式,该方式利用过渡金属或合金与氢反应,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吸附氢,然后加热氢化物释放氢,这种储氢方式适应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储氢方式。2020年12月份,潍柴 汽车 (02338)公告将定增130亿元,募资投向中有2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包括固态电池)项目。
加氢站缺乏也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截止2019年底,全球加氢站数量仅为450座,国内的不足100座。加氢站是燃料电池 汽车 充装燃料的场所,根据其站内氢气储存相态不同,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全球约有3成是液氢加氢站,国内的主要为高压储氢加氢站。
从政策上看,国家鼓励加氢站设,2014年就出台了加氢站建设补贴方案,2019年,推动加氢设施建设首次写入工作报告,此外,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同时,也在加大对氢基础设施建设,如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就有提到提出地方补贴需支持加氢基础设施。
从标的上看,布局加氢站的企业包括嘉化能源(600273)、美锦能源(000723)以及雄韬股份(002733)等。其中美锦能源控股云浮锦鸿60%的股权和国鸿氢能9.09%的股权,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雄韬股份持有雄众氢能30%的股权,目前雄众氢能已建成武汉汉南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主要为目前交通工具动力系统为燃油燃烧驱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电动系统因续航及充电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受到限制,氢燃料系统则有效解决燃油机及纯电动 汽车 的痛点。实际上,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非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装置,而非储能装置。
氢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结构单元主要由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构成,其中膜电极组件反应发生的场所。氢燃料电池属于氢能源应用一环,也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链链条,上游包括氢气和膜电极及双极板等零部件,中游主要为发动机系统及电堆,下游主要为整车企业。
科创板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是在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纯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的上市企业,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2019年全国燃料电池 汽车 销量2737辆,而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销量498套,市占率达到18.2%,远高于排第二的国鸿氢能。亿华通开启了行业资本化先例,氢能源产业链资本化已然成为趋势。
此外,制氢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如2020年12月,中国旭阳成立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积极 探索 园区在氢能源存储、运输和燃料相关电池领域的布局发展。定州旭阳氢能公司或将成为中国旭阳在氢能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运营载体,而规模及成本优势下,通过与合作模式,中下游的布局有望加速,并率先占领市场份额。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宝马公布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细节,氢能乘用车市场是否迎来爆发?
日前,宝马公布了其氢燃料汽车i?Hydrogen?NEXT概念车的部分动力参数。该车搭载了与丰田合作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配备了两个70MPa的储氢罐,可容纳6kg的氢,而充满氢的时间也只需要3-4分钟左右。宝马氢燃料汽车的氢燃料电池最大功率为125kW,另外配备了一个电池系统,驱动系统综合最大功率可达275kW。
该车将在2022年推出测试样车,并在2025年推向市场,至此,奔驰、宝马、奥迪的燃料电池汽车方案全部完成亮相。
1、平台化思路明显,燃料电池空间问题仍存,总布置同质化严重
从宝马公布的几个参数看,对比丰田Mirai,现代NEXO乃至奔驰的GLC-FC,并没有出众的表现,而且其总布置的设计上也给人颇为熟悉的感觉。
宝马的燃料电池系统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结构清晰,储氢罐使用了一横一纵T型布局,可以通过调整纵向储氢罐的长度轻松地适应不同的轴距设计,显示了一定的平台化特征。
这与奔驰GLC-FC、奥迪h-tron的总布置基本相同,欧洲车企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空间布局上达成了一致。
不过,从宝马发布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宝马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体积相当小,这也许是来自日本丰田的功劳。
宝马的燃料电池汽车系统仍然未能克服储氢罐对乘坐空间的侵入问题——中间又粗又长的储氢罐很可能将导致车身地板过高、离地间距过小的问题。宝马选择在中大型SUV搭载燃料电池系统,想必是加入了空间布置方面的考虑。奔驰和奥迪在纵向储氢罐上则选择了直径更小的型号,以减小对乘坐空间的影响,但相对的储氢量则受到了限制。
2、BBA齐推氢能汽车仍属提前布局,欧洲车企需提高重视
作为BBA一员的宝马公布氢燃料电池汽车参数情况自然引起了媒体的轰动,外媒上可谓对宝马的燃料电池汽车进行了刷屏。
在纯电动与燃料电池上,宝马是否站了队?
“从长远来看,氢燃料电池技术很可能成为我们动力总成产品组合的第四大支柱。”宝马公司研发部管理委员会成员克劳斯·弗洛里希(KlausFr?hlich)说。“我们将从极受欢迎的X系列中的高端型号中挑选合适的车型作为载体。”
可以看出,与奔驰、奥迪一样,宝马仅仅是为汽车电动化可能的技术方向埋下了一颗,主要的力量仍在纯电动汽车上。仍以宝马为例,在2023年之前宝马将共计推出的25款电动车,而燃料电池汽车的独苗还得排到2025年。
相对于亚洲的现代和丰田,欧洲的车企对于氢能汽车的推广实为兴趣寥寥。BBA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如出一辙的总布置就显示出车企们的懒惰,大众汽车则更是直言氢燃料电池汽车没有前途。
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落后似乎并没有真正刺激到欧洲车企们的神经。
2、国内车企样车频出,长城奇瑞步伐最快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国内对于氢能乘用车的态度要好于欧洲,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氢能乘用车样车,包括广汽、东风、奇瑞、长城、北汽、一汽等,其中又以长城、奇瑞步伐最快。
长城汽车是较早布局燃料电池的车企之一。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曾公开表示,长城汽车将会在2020年展示首款燃料电池样车,在2023实现SOP,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在保定建立氢能技术中心,具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的测试、试制,以及整车集成与测试能力。
日前,奇瑞上报了名为“奇瑞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其总投资额达到3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氢燃料电池总成440套。根据官方信息,基于艾瑞泽5打造的氢燃料电池车,续驶可达540公里。
国内氢能汽车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在推出了荣威950之后在氢能乘用车上的脚步有所放缓,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开放上。据了解,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燃料电池项目将于明年8月投产,官方表示,预计到2024年可实现12亿元的产值。
此外,广汽丰田、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也正抓紧引进丰田Mirai、现代NEXO等国际先进的氢能乘用车车型。
总体而言,在电动汽车市场取得了先机的中国车企们并没有放松警惕。尽管国内氢能汽车更多地应用在商用车上,但在乘用车领域同样在稳步发展,有望在2022年出现量产车型——这明显快于欧洲车企的步伐。
4、纯电动汽车瓶颈已现,氢能汽车需把握时间窗口
从电动车发展来看,在市场起步时乘用车就占据了市场主要地位,各车企在2012、2013年快速导入了多种车型,乘用车主导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方向。
图3?国内2012-2017新能源销量结构占比
数据来源:乘联会?玖牛研究院整理
由此可见,乘用车市场对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赢得乘用车市场是成为汽车工业大国的必要条件,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绝不能被忽视!
受限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在产品升级方面,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见底,比亚迪新型刀片电池仅仅是在Pack层面的优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续航里程上,纯电动汽车很难继续保持150公里/年的标称续航增长速度。
纯电动汽车为汽车电动化在电机、电控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氢能汽车发展提供了土壤,电池技术发展速度的减缓则为氢能汽车留下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窗口期有多长?根据丰田的预测,能够解决纯电动汽车续航和安全问题的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约在2030年。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氢能源在乘用车上并非如崔东树先生所言“没有机会”。目前普遍认为,氢能源汽车正处于纯电动汽车2010年左右的阶段,若继续按照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十年之后的氢能汽车正是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十年内能否解决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高、加氢站基础设施少的问题,成为氢能乘用车发展的关键。
正如《上海燃料电池汽车规划》所言:“我国是全球燃料电池汽车最重要的潜在市场,若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落后于人,则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积累的优势将不可持续,错失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
乘用车代表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水平!乘用车占汽车市场80%以上,乘用车市场发展好坏,关系到国家汽车弯道超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与否。
氢云链认为,氢燃料乘用车市场对我国汽车产业崛起具有战略意义。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竞争,或是对国内弯道超车战略的达成,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但危中有机,目前的困难也可能为下一波造车新势力入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机会!希望国内企业能够把握时间,借鉴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宝贵经验,把握住新能源汽车赛道又一个重大机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