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宝鸡的一些问题

2.陕西渭河现状

渭河公园生态治理项目_渭河公园生态治理

水名,一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经过历史名城西安。它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介绍

[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 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主要问题

[编辑本段]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维护渭河的主要措施

[编辑本段]

①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④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⑤构建渭河旅游生态景观体系;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冯普林?、?

1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16

2 陕西秦安河流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16

摘要

[编辑本段]

渭河现状生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通过探讨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标志,建立了渭河健康生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稳定河床维持指标、水域功能实现指标、良好生态维系指标、人水和谐指标等。提出维护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措施是:①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④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⑤构建渭河旅游生态景观体系;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关于宝鸡的一些问题

大家好,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为大家介绍陕西一处自然景观。这个景观现在很不容易看见了。本人也是第三次探访才有幸一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用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例如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呢?原来“泾渭分明”来源于陕西的一处自然景观。这里的“泾”,说的是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渭”指的是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注入黄河。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而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

两条河的交汇点,位于西安市高陵区。由于两条河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这个现象被古人观察到,就有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

这个景观之所以难得一见,是因为在大部分时间,两条河的含沙量如果差异不大,或者下过雨,那么看起来都是浑浊的,没有清晰的界限。我们前面去了两次,拍出来的都是黄黄的,以至于我们怀疑:这个景观今天已经消失了。

后来经过当地人提醒,才知道只有在枯水期,连续一段晴天以后,机缘巧合可以看到。这是我们昨天航拍的画面,可以看到,渭河水相对浑浊,泾河相对清澈,呈现了清晰分明的界限。可以说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两条河到底是哪条河清,哪条河混,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法。春秋时期,《诗经》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河清,渭河浊”。

唐代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等诗文,其诗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 宋代也有类似的记载。我们不应该怀疑古人的观察能力,当时他们观察到的,是渭河清,泾河浊,和春秋时期截然相反。

而到了清代,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进行考察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和唐宋时期又是截然相反。

我觉得, 应该是 历史 上不同时期,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泥沙含量不同,呈现的结果不一样是正常的。就这个时代来说,应该是整体上泾河清一点。

未来如果渭河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两条河或许都会非常清澈。到那时候,或者这个成语中的景观也就消失了。

很多人看的这个景观周围光秃秃的,很奇怪。这么一个好的IP,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做一个景区呢?

主要原因,恐怕是这个景观季节性太强了。能真正欣赏这个景观的季节,一年可能不超过四五个月。大部分时间都不是清晰的界限。

还有就是这个景观欣赏起来比较困难。航拍是最佳视角,地面上,总是差一点感觉。目前最简单的就是在河边增加一个几层楼的瞭望塔,可以登上去俯瞰风景。

还有很多人建议增加热气球,摩天轮等观光方式。热气球在渭河上面,总感觉安全还是有一些隐患。摩天轮的出现,或许会破坏风景的意境。

所以说,这个景观说起来非常知名,但是真的 旅游 利用,难度非常大。如果读者朋友有好的建议,可以一起讨论。

陕西渭河现状

1 宝鸡打造生态园林大城市

“十五”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宝鸡,高起点对接“十一五”,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实现五喜临门: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考核评比中,宝鸡再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位次较2004年的全国百强第81位,提升至78位;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继“创卫”、“创模”一举成功之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先进城市;创建全国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公示已经结束;经济社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工业增加值五年翻了一番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近40%,预计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可达378亿元,增长13%,增速继续在关中六市、区领先。

活力宝鸡:水在城中入佳境

按说宝鸡不缺水,渭河穿城而过,市区大大小小有13条河流,被誉为关中的“水龙头”。但宝鸡却缺水,境内的13条支流早已断流,渭河因雨量减少,早已由舟楫相渡,变为杂草横生。

为此,宝鸡以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的雄心大略,巧夺天工让涓涓细流入城来。2004年,宝鸡人民群众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总投资8千多万元的渭河拦河坝下闸蓄水。从这天开始,一泓14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镶嵌在了宝鸡市区。宝鸡通过在市民中征集命名,将其叫作金渭湖。

清姜河、金陵河两座橡胶坝工程,是继渭河拦河闸工程后,宝鸡市区防洪及生态治理新的重点工程。清姜河橡胶坝工程竣工蓄水后,在渭河入口处,形成宽122米、回水长度700米、8.3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金陵河橡胶坝工程竣工蓄水后,在宝鸡市区形成宽170米,回水长度785米,约14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成为宝鸡市以建促管治河新思路和经营城市的又一典范。

绿色宝鸡:城在林中景色秀

按照省委、省提出的“宝鸡要率先建成大城市”的战略部署,宝鸡以创建中国西部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为目标,将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摆在“第一要务”的重要位置,使宝鸡初显“两条林带、三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宝鸡市委、市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着眼。2002年4月底,全长3公里,面积61万平方米的渭河开放式公园建成后,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又建成了市区上马营开放式绿地公园,使开放式生态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117万平方米。

宝鸡,在绿色中实现着一个个神奇的梦想。城市大绿工程,宝鸡新建6个绿地广场,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庭院增绿工程,建成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6个,市级园林式居住小区27个,县区级花园式单位200多个。“三边”造绿工程,以河渠、公路、铁路两侧为重点,建成60公里垂柳、毛白杨、雪松、女贞林带。街道造景工程,建成149条道路绿地,总长148.5公里。10条城市交通干道破硬建绿,形成了全市复层绿化景观。蓄水湿地工程,在渭河市区段上游种植芦苇6万丛,建成数十万平方米生态湿地。拆墙透绿工程,拆除城市主干道临建12万平方米,兴建街心绿地52块。

按照生态建设的构想,宝鸡市在抓紧市区生态治理的同时,把绿化区扩大到了西起市区,东到扶风的百里渭北古塬和渭河南岸的整个秦岭北麓,摆开了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主战场。渭北古塬目前已种树5700亩,600多万株。2003年7月,按照省的安排,宝鸡市开始了对秦岭北麓环境保护。

生态宝鸡:和谐发展谱新曲

宝鸡市委书记吴登昌介绍说,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和生态品位。

宝鸡市姚引良进而坦言,要全力推进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步伐,必须构建大城市的交通骨架。

以此为基点,宝鸡市围绕建设“五横十纵”

城市交通路网骨架,近年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多亿元,新建、改建高新大道、金台大道、姜谭路、东风路、清姜路、公园路等28条城市道路,新建渭河隧道1个,新建、改建新世纪大桥、卧龙寺大桥、南关立交桥、西关立交桥等9座桥梁,改造了人民街、交通巷、新民路、新华巷等58条背街小巷。去年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小道路通畅工程,改造75条小道路,年内完成28条。新福路、钛城路、陈仓大道、渭滨大道、高新大道二期、福谭大桥、代马大桥、虢镇二桥等一批重点路桥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环境也是生产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宝鸡市筹措1.4亿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9万吨的十里铺污水处理厂,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5.41%;投资00万元,建成占地600亩、日处理垃圾700吨的陵塬垃圾处理厂,并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焚烧炉,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7%,还先后完成宝鸡电厂、宝鸡卷烟厂等35个烟尘治理项目,均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的汽车尾气和道路运输扬尘、建筑工地扬尘得到全面控制。建成5个烟尘控制区,使烟控覆盖率达到95.7%。

在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中,宝鸡市“重投”,同时更注重“关”,先后下硬茬关掉高排污、高能耗、低效率的“五小”企业114家,拒绝14户来宝投资的高能耗项目落户。环境的高投入和新“五小”的逐步取缔,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从而吸引了日本住友、法国威利雅、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宝鸡抢滩,继而吸引了沈阳金德、青岛啤酒、广东TCL、冀东水泥、湖南湘火炬、蒙牛乳业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公司在宝鸡淘金,实现了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1.污水排放现状

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 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

2.面源污染

区域面源污染主要与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年产沙量5529 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km2。

(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

(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 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

(4)与大气污染和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 年渭河流域7 个市县SO2 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1995 年关中地区降水pH 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集酸雨总量占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

(5)与土地的利用状况有关。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开垦,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坡地开垦增加,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陡坡地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导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

渭河流域水质现状

1.河流水质现状

(1)断面选择

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 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 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起、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km。

(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个指标。

(3)评价结果

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km。全年平均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1.2%。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km,全年平均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km。全年平均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2.功能区达标评价

渭河流域:2007 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22 段,评价河长1288.6 km。

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见表2。

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 段,河长527.6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 段,河长761.0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污染原因分析

1.河道生态水量不足

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 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 亿m3/a 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 亿~25 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较低。

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

注: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

从表3 看出:1995 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减少,且有增加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据资料分析,渭河流域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入水体造成污染。

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

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71 亿t,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失去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

4.水土流失问题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 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短缺的矛盾,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保护对策

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与下游断面河流径流量之比不断上升,致使渭河径流量锐减,环境容量丧失,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河流径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质,减轻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2.加强面源污染控制

(1) 推广、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 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

(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

(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

(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科学定量施肥。

(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

3.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

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1)通过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

(2)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方可允许排放。

4.实施生物生态治理

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

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排放。

6.总量控制

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